何建華在演講
  何建華:做傳媒就是做文化產業的核心產品
  2014第五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於7月5日至19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。本屆大講堂邀請50多位傳媒領軍人物,一線編輯、記者、主持人和著名專家學者,為來自海內外160餘所高校的350餘名學子講授傳媒業改革創新的經驗與教訓,幫助學子們瞭解傳媒業界和學界的最新發展動態,深化對傳媒業和新聞傳播學科的認識。以下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何建華7月8日上午在第五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上的演講。
  做傳媒就是做文化產業的核心產品
  何建華指出,傳媒行業是文化產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,傳媒學子作為傳媒行業的預備軍,首先應該明確三個文化概念,即:文化、文化產業、文化市場。
  何建華就“什麼是文化”和學員們進行了互動交流,他指出,廣義的文化,是指人類創造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;狹義的是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。
  隨後,何建華向學生展示了阿多諾、日本、美國、芬蘭、聯合國科教文組織、中央文化產業、國家統計局等各國各組織對文化產業的定義,讓學員們認識到文化產業是囊括了文化旅游業、文藝演出業、廣播影視、新聞出版、網絡信息與多媒體產業、創意設計產業等多種形態在內的綜合產業。而文化市場,則是文化產品生產、交換、消費的場所。
  “在座各位都是在做文化產業的核心產品,這是純粹的精神製造。”傳媒行業對於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強力的推動和引領作用,是文化生產的核心環節。何建華激勵學員說,“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,資產小、規模弱、管理差。就猶如一個四五歲蹣跚學步的孩子,還有很多的發展空間,這需要傳媒學子們更多的努力。”
  全媒體時代上海的實踐探索
  近年來,傳播格局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,全媒體時代的到來,使得不少媒體都在探索新媒體的轉型之路。何建華以上海的實踐探索為例,向學員介紹了上海報業的重組歷程。
  “因為上海所處的地域位置特殊,加之它是近現代發展起來的城市,其文化產業走在在全國文化產業行列的前端,上海的一舉一動也吸引著大家的目光。”上海解放、文新兩大報業集團合併,傳統媒體“瘦身”紛紛以自己的方式探索新媒體轉型;而“大小文廣”(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(SMEG)和上海東方傳媒集團(SMG))的整合,則是將資源更充分的利用,目的是做好產品,用互聯網的思維促進發展。
  需求為王 綜藝拯救各大衛視
  在中央改革的號召之下,東方衛視率先做出整改,響應動員令:做強衛視,拓展品牌效應,聚焦主業,節目創新創優,流程再造,激發生產活力,整合激勵,打造精英團隊。“風從東方來”,立足上海,輻射全國。何建華老師指出,在全國衛視的博弈中,各大衛視進行創新性改革,紛紛以“選秀救台”,即以真人類選秀節目爭搶收視率,其中以湖南衛視最為突出。
  2014年,湖南衛視將啟動前所未有的主題日編播,即一周的每天固定主題,如:真人秀日,比拼日,約會日,創意日,活動日,青春日,喜劇日。同時熱播真人秀節目《爸爸去哪兒》第一季在2013年創下優異收視率,2014年《爸爸去哪兒》第二季未播先熱,播出之後更是吸引大批粉絲。
  近幾年,真人秀節目拯救了收視率持續下降的各大衛視,推動大量草根明星迅速走紅,探究其中原因,何老師強調是“需求”,受眾愈發享受“現場狂歡式的快樂體驗”,受眾的娛樂需求推動各大衛視以真人秀節目來輓救危機,以更好地吸引大眾眼球。
  “屏時代”大眾審美新趨勢
  隨著互聯網日益發展,傳播晉升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工具。“近20年,互聯網經歷了三次浪潮,實現了巨大的改變。”何建華介紹說,20年前第一次浪潮,計算機互聯成為現實,從而誕生了IETF;10年前,第二次浪潮是全球移動互聯,顛覆性的科技是“IP+無線帶寬”,引領性的標誌是WIFI;未來10年,將會產生第三次浪潮——全球內容互聯,科技核心是“IP+無線帶寬+視頻內容”。
  兩次浪潮後,傳播變得更為簡易和通達,人們習慣利用碎片化時間攝取信息。而在手機、平板和智能電視所帶來的“多屏時代”中,大眾審美情趣已經改變。
  在講座的最後,何建華老師給出了關於如何更好地發展文化產業的幾條建議,一是要處理好幾重關係;二是要重視培養挖掘文化產業稀缺人才;三是當地文化產業發展應因時因地制宜。(曹羽、沈怡筠)
(編輯:SN009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o85wovc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